传 播 前 沿 健 康 资 讯

搭 建 医 患 沟 通 桥 梁

当前位置 : 首页 » 健康访谈

医生工作室的意义不可小觑

日期 : 2017-06-20来源 : 作者 : 编辑 :

从长远来看,医生工作室不仅是执业模式的改变,更是带动人事制度、支付制度、药品使用制度以及医院医学模式的改变。

最近一位我熟悉的皮肤科老专家,怒气冲冲地跑到我家向我投诉:“廖厅,你提倡的多点执业,怎么 会有这么多阻挠?”我问:“发生了什么事?”他说:“我已经70岁了,原单位不再返聘了。我到广州附近的一家医院行医,原单位居然不同意。到了第二执业 点,还要当地卫生局同意。”我说,这不仅是对广东政策的误读,更多的是一种“不情愿”。我们推行的多点执业采取报备制度,也就是说,在职医生到其他医院行 医,书面告诉所在医院即可,不需要批准,只是告诉医院:“我要到某医院多点执业了”;到了某个地方去行医,书面告知当地卫生局:“我来了”。都是告知而 已,无需经过审批程序。退休医生就不存在告知了。

如今,很多愿意下基层多点执业的医生被阻隔在“玻璃门”外、“玻璃天花板”下。我们怎么去求突破?医生怎么去为自己价值的定位而努力?我觉得,医生工作室是最好的表现形式。我认为,将来医生的执业模式将是多姿多彩的。

“私人医生工作室”可以说是一种表现形式,它对市场的目标人群定位是非常明确——为有需要的特 殊人群提供私人服务。大家不要难为“私人医生工作室”要求其提供公共医疗服务,也无需责备它是脱离了百姓的服务。我们反而要问:我们公立医院又能为大家提 供多少基本医疗服务?而同时又浪费了多少的优质资源去提供廉价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私人医生工作室”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了服务,是Public(公共 的)的另一个方面。虽然Private(私人的)和Public(公共的)是两种不同的定位群和需求群,但是“有需求的人”不一定是特指富人,因为这些人 可能确实没有权势、没有关系,他很难找到有名的专家、能够解决问题的专家就诊。因此,他们可以求助“私人医生工作室”这样的一种服务模式来解决他们最想要 解决的问题。当然,“私人医生工作室”的定价是不可能像政府那样“平价”,我们不必忌讳“私人医生工作室”的工作宗旨。

既然医生工作室有私人的,那么能不能提供Public的服务呢?我想应该有。我很早就提出一个 控制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办法,鼓励自己医院的医生到基层开设医生工作室。如果我是医院的院长,我一定会这样做,甚至会给钱让他们去开。为什么?因为这些医生 就是我单位的人嘛(现在还是“单位人”),所以在“半单位人”的状态下,如何去激励医生为我的医院服务?比如,“林锋胃肠外科医生工作室”背后就是中山大 学附属第六医院,他接诊的病人大多数是回到他签约的医院的。既然他有所属,我们为什么还要“绑住”自己的医生?美国的医生与医院的关系就是契约关系,一个 自己开诊所的医生可以与几个医院签约,而医院对一些有“资源”的医生还给予资助,因为他们意识到医生是为病人服务的主体。

我们现在提倡“医联体”,“医联体”是什么?就是医院自己派医生过去。它与医生工作室的服务模式最大的不同是,后者更能提升医生的自身价值,医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一种行政的束缚。

当然,除了在“爱康君安健康体检中心”挂单的“私人医生工作室”之外,医生也可以到社区医院和 其他医院开设“医生工作室”,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也有人在构思我2006年提出的“名医城”的概念。该概念是源于“商城”把有共同价值的物品集中于一地, 进而把有一定资质的医生集中在一地。“名医城”以“商铺”的形式出租给医生,提供医疗以外所有辅助检查与检验设备和非医技性的服务。

虽然,院长从“感情上”不愿意自己的医生到外院行医,但是,包括院长在内的很多医生实际上已经 “偷偷地”异地行医了,也有不少的医院为他们提供“方便”。最近我在佛山、梅州做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调研时了解到,他们已经或准备建立医生工作室,也了 解到哪些医院的院长是开明的,哪些是保守的。  从长远来看,医生工作室不仅是执业模式的改变,更是带动人事制度、支付制度、药品使用制度以及医院医学模 式的改变。



责任编辑:王红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