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播 前 沿 健 康 资 讯

搭 建 医 患 沟 通 桥 梁

当前位置 : 首页 » 前沿医疗 » 医疗器械

血管难扎?一针见血的黑科技了解一下

日期 : 2018-05-30来源 : 健康时报作者 : 张赫编辑 :

77岁的黑龙江绥化读者李桂荣因患风湿病需常年注射激素,血管变得塌陷、畸形,每次住院她都有“扎针恐惧”。印象最深的一次,她两个手都扎遍了,叫来护士长才采血成功。

我国有数以万计像李桂荣这样的患者,几乎变成很多护士的“噩梦”。最近,一款国产“扎针神器”红外血管成像仪成了护士圈新宠,它让血管在皮肤下现出“原形”。

血管难扎成护士心病

“我一直都希望能有一个设备,像灯一样照在皮肤上便可清晰看见血管。”解放军总医院静疗组组长李海燕这样告诉记者。静脉穿刺是护理人员的“看家本领”。目前,很多护士依然采用扎止血带、触摸血管的传统静脉穿刺方式。

近年来,我国肥胖患者、老年患者、病情疑难患者越来越多,血管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静脉穿刺多靠目测,患者皮下组织、血管结构等又各不相同,这对护理人员的穿刺能力要求很高。”解放军总医院内科临床部总护士长朱秀勤说,比如面对水肿、血管窄细、休克患者等某些特殊情况时,即便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也可能需多次穿刺才能找到血管。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科观察室护士长李莉表示,她所在的科室平均每天要完成300人左右的注射量,每天遇到的困难血管占10%左右。无论是后天疾病导致的血管穿刺困难,还是先天血管情况复杂,都使静脉穿刺逐渐成为临床护理的一项软肋。

血管有了一面镜子

“胖宝宝每天都能遇到,护士们首先会评估一下,尽可能选择一个合适的、有把握的血管来穿刺。”李莉告诉记者,如果经过评估,觉得宝宝的手、脚、头等部位注射起来都比较有难度,不仅肉眼看不到,用手触碰血管时也很难感受到血管走向。现在通过荧光显示血管成像仪来帮助穿刺,在皮肤外照一下就可帮助护士清晰地看到血管走向,方便护士为穿刺困难的孩子“一针见血”。

今年护士节,解放军总医院护士董丽杰分享了一则真实的临床案例。患者张女士被胸闷憋气困扰20余年,来医院接受冠脉造影检查。为保证血管疏通和后期顺利用药,需在左侧胳膊粗大静脉处留下套管针,但其血管情况非常复杂,仅凭肉眼已无法准确找到可进行静脉穿刺的部位。十几次不成功的穿刺,导致张女士迟迟不能接受冠脉造影检查。

了解情况后,李海燕护士长决定借助血管可视化设备为张女士实施静脉穿刺。根据影像颜色提示,护士就能判断出每个血管的深浅,顺利完成穿刺,帮助张女士接受冠脉造影,排除冠脉堵塞所致胸闷憋气的可能。

北京协和医院护士长马玉芬提起这项黑科技时说,同事用超声技术辅助在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尖端定位的可行性,即在置管过程根据腔内心电图P波变化确定导管进入右心房,使用超声探测血管,排除导管异位,探查心脏四腔。

超声就是血管的眼睛,这个红外血管成像仪和超声辅助PICC置管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是血管的“镜子”,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就医感受,减少不必要的疼痛。

数家医院引进红外线血管仪

作为自主研发的国产医疗设备,Veincas红外血管成像仪以小巧、低价等优势备受追捧。据其生产公司中科微影数据显示,该设备已覆盖我国70%医疗市场,出口全球60余个国家。

中科微影CEO朱锐介绍,该款成像仪主要利用血液中血红蛋白对近红外光的吸收强于其他组织的原理,通过数字影像技术的处理,将皮下静脉情况实时原位投影显示在皮肤表面,进而辅助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穿刺及血管评估。推广应用后,被护士们称为“扎针神器”。目前国内很多大型医院开始引进这款扎针神器,2017年6月8日,珠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组织全市护理人员近200人参与《PICC置管标准化程序及应用》会议,现场对血管可视技术进行专业讲解。

银川市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杨丽娜表示,国外进口的仪器非常贵,自从国产仪器引入医院后,能直观地监测药液在血管中的流向等流动情况,特别在肿瘤药物注射过程中的监测,药液渗漏会导致人体组织受损,医护人员可直观判断药液是否有渗漏。

美国罗德岛医院等多家单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红外血管成像仪能节省幼儿穿刺时间38%。韩国延世大学医学院研究表明,红外血管成像仪对穿刺困难人群首次穿刺成功率有明显提高,从25%提高到58%,成功率提高33%。

如今,这种“黑科技”产品已经不再是国外专利,“护士最爱的神器”称号,成了国产医疗产器械发展中的有力证明。(记者张赫)